Chinese Language 中國語文科

  課程目標
配合整體教育方向,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,為學生終生學習、生活和日後工作打好基礎。本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為:
(1) 提高讀寫聽說能力、思維能力、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;
(2) 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、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和習慣;
(3) 培養審美情趣,陶冶性情;
(4) 培養品德,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;
(5) 體認中華文化,培養對國家、民族的感情。
  各階段學習目標
學生 教師
小一至小三
(側重培養學生聽説能力)
多聽多説,聽得完全,説得清楚
多認字,多識字,適量默寫
多閲讀富趣味的文章,運用合適的閲讀策略,樂於閲讀
多誦讀淺易文學作品,體味韻律,感受意象之美
多觀察,多發問,主動學習
讓學生多聽多説,多從口語中吸收詞彙,自由表達
培養學生識字、寫字的興趣,感受漢字之美
營造良好閲讀氛圍,引導學生喜愛閲讀,指導不同的閲讀策略,培養他們主動閲讀習慣
帶領學生誦讀淺易文學作品,使他們感受文字中的韻律、意象之美
多聆聽,多給機會及鼓勵學生自由表達,不窒礙他們的思想發展
鼓勵學生作適量有效的背誦和默寫
小四至小六
(側重培養學生讀寫能力)
多讀多聽,積累語彙和生活體驗;多説多寫,增強説話和寫作的自信心
握閲讀策略,透過閲讀養成思考的習慣,主動發問,能運用想像力發揮創意
養成語文自學的意識、能力和習慣
體會讀寫之樂,感受和欣賞語文之美
讓學生多在閲讀和聆聽中積累語彙和生活體驗,培養他們説話和寫作的自信心
布置多樣化的學習活動,讓學生感受和欣賞語文之美
指導不同的閲讀策略,結合閲讀活動,培養學生主動發問、積極思考的習慣,並培養想像力,發揮創意
鼓勵學生作適量有效的背誦和默寫
多採用全方位學習、跨學科活動,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,並培養協作、解決問題及運用資訊科技能力
  學習範疇(閲讀、寫作、聆聽、説話)
語文是生活中最主要的傳意溝通工具,包括書面語和口語。語文運 用須能讀能寫,也須能聽能說。讀寫聽說要求準確、流暢、得體,以滿 足學習、生活和日後工作上的需要。在學習過程中,要注意知識的積累, 以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、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。閲讀、寫作、聆聽、 說話範疇的學習目標是:
閲讀 寫作 聆聽 説話
(1) 培養理解、分析、感受、鑒賞等閲讀能力;
(2) 掌握閲讀策略;
(3) 樂於閲讀、勤於閲讀、認真閲讀,增加閲讀量、擴大閲讀面。
(1) 培養構思、表達、創作等寫作能力;
(2) 掌握寫作策略;
(3) 樂於寫作、勤於寫作、認真寫作。
(1) 培養理解、評價等聆聽能力;
(2) 掌握聆聽策略;
(3) 樂於聆聽、認真聆聽,擴大聆聽面。
(1) 培養構思、表達、應對等說話能力;
(2) 掌握說話策略;
(3) 樂於表達、勇於表達,應對得體。
課程架構圖 — 知識、共通能力、價值觀和態度三者的關係如下:
以上資料參考《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》(小一至中六)(二零一七)
  課程特色
(一) 單元教學
  本校中國語文教學採用單元教學,各單元涵蓋知識、態度及能力的培養,每個單元設精讀及導讀課文,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基礎知識。另加入自讀文章,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。
(二) 粵語教學
  為了提升學生學習中文的能力,本校以粵語教授各個中文科範疇。
(三) 校本寫作課程
  本校以讀寫結合進行寫作教學,並滲入課文中所學的句式。寫作框架由低年級學生先從句子(四素句、六種行為句)開始,然後到段落結構(三段式:記敍文—背景段、動態段、感受段;議論文—引言段、主體段、總結段;描寫文—背景段、主體段、感受段),最後到高年級不同文體的寫作(記敍文、描寫文、説明文、議論文、抒情文、創意寫作等)。
寫作流程先完成寫作預習工作紙,然後寫作工作紙、自我檢視表,最後根據老師的回饋進行優化寫作工作紙。
 
(四) 多元閲讀策略
  教師在語文教學時滲入閲讀策略教學,按年級分六層,以螺旋式、循序漸進地鞏固學生所學。
 
(五) 多元化活動
  本校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中文活動,如中普學習攤日、查詞典比賽、硬筆書法比賽、朗誦比賽、寫作比賽等,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及培養他們學習中國語文的興趣。
  校本教材
 
(1) 學生透過自創、富趣味性的故事短片及口訣,運用聯想力 輕鬆學習聲母和韻母。
(2) 以單元形式從聲調、單韻母、聲母到複韻母,由淺入深讓 學生學好漢語拼音。
(3) 根據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經驗設計課堂用語, 讓學生從小就能掌握規範的語言。
     
   
 
(1)

定期出版,每級一份,刊登平日課堂/校外寫作比賽表現優秀的學生作品,讓同儕間互相學習、互相欣賞。